2016年-2017年房地投資回暖,是拉動建筑涂料市場穩定的核心,沙龍成員,林宣益指出,房地產投資與建筑涂料發展存在聯動關系。房地產投資增幅高時,拉動建筑涂料產量的升高,而房地產投資放緩時,建筑涂料市場也會出現同樣的趨勢。
2007年-2017年建筑涂料產量(數據來源:建筑涂料沙龍)
林老推算,2017年建筑涂料產量約630萬噸,增幅約9%,介于房地產增速7.0%和涂料整體產量增速12.3%之間。(注:中國涂料工業信息中心剛剛調整2016年產量至1817萬噸,增速從7.4%調整為12.3%)
區分量價低迷 打“破”低利潤
供需跟得上GDP,并不代表涂料企業的日子好過。建筑涂料沙龍估算2017年行業收入約1209億,增幅同比7%。收入增速慢于產量,反映出實際建筑涂料的價格走低,企業利潤下滑。2017年7月,沙龍已經發布收入增幅放緩之后利潤可能出現下滑的隱憂,最終在2017年成為定論,初步估算2017年較去年利潤增速下滑六個百分點,并有持續走低的隱患。
延伸閱讀:建筑涂料上半年供需兩旺他們卻已經看到了隱憂
2018建筑涂料沙龍旺年會合影
沙龍嘉賓,陳力,法國派麗集團鈴鹿涂料技術總監,認為價格下滑與下游房地產的集采業務存在關系。集采是房地產項目中普遍采用的采購模式,低價是集采競爭的主要方式。陳力認為,集采在提高效率、降低成本、資源互補上作用明顯,適合于標準化的需求采購。但是,集采需求的標準化,也對設計師在創意發揮和項目差異化上形成障礙。他認為隨著集采模式的發展,對建筑涂料產品結構的需求也會發生變化,分類集采會對涂料企業收入有所改善。
建筑涂料打“破”低利潤途徑,還來自業內產品的結構調整。作為上海市涂料團標起草者之一,林宣益認為,建筑涂料優等品質產品占比過低,也限制利潤提升。以2016-2017年兩年上海質檢數據為例,優等品僅占4%,一等品24%,合格品72%,且兩年數據并無明顯結構調整趨勢,這與消費者對高品質建材產品的消費需求存在出處,調產品結構應該為企業沖“破”低利潤現狀的方法之一,尤其在一二線城市,而為低價產品尋找消費市場,則是另一門功課。
沙龍成員,南璇,長期致力建筑涂料市場終端的需求項目,通過長期和開發商溝通,發現開發商的產業格局在發生著悄然變化,房地產商開始多向發展,減少住宅投資比例,向商務,物流,物業等多生態環境建設發展;房地產市場在一線市場的新房量放緩,二三四線城市的成交量提高,加之裝配式建筑的產業升級,對建筑涂料未來的零售和工程市場格局會帶來前所未有的變化,而針對建筑涂料的產品需求很有可能會和傳統體系需求不同。
必然與勇氣的突“破”
沙龍成員,唐磊,推崇“破”來一字一年,則出于技術總監的理性思考,從產品背后看市場。零售和工程是建筑涂料的主要流通渠道,經銷商和使用者是建筑涂料產品最核心需求方。建筑裝飾的美觀和功能是用戶需求本質,這個需求下,產品材料、產品標準、施工規則都應該圍繞需求本質展開。建筑涂料正在轉向成熟產業,產業中心化和品牌集中化是必然趨勢,集中趨勢的推動力來自滿足本質需求。未來三年,經營模式、產品結構和經營理念將決定一切,還在用靜態思維去看待產業,將會錯過太多機遇。
集中化還體現在上游原材料之中。盡管提價頻繁,但從涂料產量看,供應商的發貨訂單并沒有減少,甚至分享下游產量紅利。沙龍創始人,孟繁霈,觀察到涂料企業洗牌,客單價提高帶來原材料銷售額增加,規模性涂料工廠訂單增長。環保治理、入園常態等政策,還將帶來頻繁波動的原材料行情,涂料工廠打“破”市場格局,規模擴張將是主旋律。
2017年涂料成本指數走勢(數據來源:買化塑研究院)
關于沖“破”固化思維,沙龍成員葉慶峰提出兩“降低”,降低成本和降低期望值。原材料是成本的主要,主動進行原料市場調研和評估,通過戰略聯盟、鎖單、技術扶持等上游合作,可降低風險穩定結構。動態觀察市場,現在是降低期望值的時候了,降低市場期望值,也對稍縱即逝的市場機遇保持敏感。
產業不會固化,只會向前發展。沙龍成員,王衛星,涂料到塑料的跨界經歷說明,今日建筑涂料的發生亦是昔日塑料的過往,塑料業已沖“破”固化,形成了規模集中格局,并且還在持續滲透終端用戶需求,塑料管材替代傳統金屬,PVC替代木質地板等新的應用皆是市場案例。先驅之所以值得敬佩,是因為具備‘破’的勇氣“,這條路也會在建筑涂料領域繼續走下去。
林宣益代表建筑沙龍向陳力(左)贈送作者簽名版《涂料制造及應用》
偶然和必然,判斷和行動,勇氣和實力,知曉癥結,不破不立。2017年的“破”,顯然是建筑涂料最好的詮釋。“涂料市場就像足球場,不管怎么變化,把球盤在自己腳上才可能不丟球”,陳力更贊同,行動是第一位。林老欣慰的提示,民間投資的不斷回暖,也讓我們感到了這場“破”的行動正在進行。